女性與參政

以女性參政作為政黨選擇的指標
以女性參政作為政黨選擇的指標
   此次台灣國會與縣市長大選各政黨從藍到綠非常熱鬧,在政治光譜上可分為屬於認同本土的民進黨、台聯黨與建國黨,另外是認同中國的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這兩大政治集團除了在統獨意識形態與認同本土與否上旗幟鮮明外,到底還有哪些特性可做為選民投票的判斷準則,這對許多中間選民及重視政策的知識份子來說極為重要。作為婦運工作者的筆者最為關心的無非是在性別意識上,這兩大政治集團內各政黨的優劣,因此本文擬以女性候選人提名比例的觀點分析各黨的社會進步性程度。       從各黨區域及原住民立委提名人數來看,此屆參選人數共有456人,但女性總共只有83人,比例約為18%,比起上屆382名參選人中女性有63名比例為17%,整體比例沒有改變;此次台聯黨推出39位候選人中只有4位是女性,民進黨推派81位候選人中有13位女性,國民黨98位候選人中有24位女性,親民黨61位候選人有10位女性,新黨有33位候選人卻有9位女性,建國黨提名人數太少故無比例上的意義;單純以數字來看,本土派中民進黨的女性比例遠高於台聯黨,而新黨的女性比例也高於國民黨和親民黨,台聯黨是所有政黨中女性候選人比例最低的政黨,這顯示其社會進步性有待商榷。       再以不分區及僑選立委比例來看,台聯黨提出16個名單有1位女性,民進黨是28名中有6位女性,國民黨47位名單中有13位女性,親民黨則是28名中有4位女性,新黨10位中有3位女性。台聯黨的比例也是最低,次低者是親民黨,這兩個首次投入國會大選的政黨顯然在性別比例上都較低,而這兩黨的候選名單也是由黨的領導人欽點,而非依民主程序產生,這顯現出黨領導人的父權意識型態深重,缺乏性別平權的社會思考,此一現象值得現代選民多加注意。       而此次國民黨女性候選人數成長迅速,成長的因素究竟是因為政黨有轉型的思考,還是因為受到一黨分裂為三黨影響所致,許多男性候選人跑到親民黨去,因而國民黨女性終於有出頭的機會,這尚需要再深入探討,但可知的是目前國民黨並沒有明文的具體性別比例原則。而民進黨雖於黨綱中明列四分之一女性比例之規定,然事實上受限於目前選區制度的影響,提名少於四席的選區經常就沒有女性候選人,因而總體女性候選人比例反而連20%都不到;此一比例問題本應以增加不分區的女性人數加以平衡,根據現行的遊戲規則,在民進黨內同志競爭日益劇烈的狀況下,要改變黨內選舉方式無疑是極為困難的,但這也讓許多對本土派政黨有所期待的女性選民感到遺憾。另外採取高額提名力保國會5%的新黨,女性候選人比例直逼三分之一,可惜該政黨政治實力不足,不過對於非本土的政治集團政黨確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以縣市長部分來看,今年有女性縣市長候選人的縣市分別是新竹市、台中市、彰化縣、嘉義市、澎湖縣、花蓮縣等六個地區。比起上屆縣市長只有5位女性參選人數稍有增加,但此次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都只有1位女性縣長候選人,台聯黨與新黨則掛零,另外有不少無黨籍女性出來參選,可謂在重重『男圍』之中獨樹一格,但根據實力原則,已經能夠預測此屆女性縣長人數將會比上屆明顯減少。其次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民、國、親三黨唯一的女性候選人特別集中在彰化縣,造成媒體不斷強化女人之戰的印象,而忽視其中某些女性候選人的真正能力與特質。例如親民黨女性候選人鄭秀珠就不斷主打她是某人的牽手來取得認同,但她個人過去並無突出的政治表現和自主性,對真正耕耘基層且有政治實力的翁金珠或葉金鳳來說,完全是在不同層次上做比賽,這種現象無寧說是該黨混淆選戰的策略,而非彰化縣民之福。       以此屆女性候選人數比例結果來看,本次大選女性參政的情況並沒有實質突破,這透露出未來政壇女性需要研發更有效的參政策略來突破目前的提名限制,否則女性將只被限制於某一比例之中,而難以整體改善性別政治的生態,或提升女性參政的實質內涵。同時筆者也希望藉由呈現上述的比例促使政黨走向比較進步的社會思考,而非依循目前的政黨重組邏輯,讓女性參政者只能作為政黨的廉價文宣品,而非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參政主體。      
+ read more
2002年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男女當選數字統計
2002年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男女當選數字統計
這次女性縣市議員當選比例最高的縣市為嘉義縣的32.43%,其次是台北縣的24.62%,再來為台中縣的24.56%及屏東縣的24.45%等,大多數縣市的女性當選比例達兩成。倒數最後三名分別是連江縣的11.11%、宜蘭縣的14.71%及澎湖縣15.79%,雖然如此,澎湖縣的議長卻是女性的劉陳昭玲。 其他女性議長為嘉義市的蔡貴絲,女性副議長有台南市的郭秀珠與高雄縣的陸淑美。 有最多女性縣市議員候選人的是屏東縣,其次是台北縣、桃園縣;最多女性當選人的縣市為台北縣、台中縣、屏東縣與桃園縣。 女性沒有因婦女應有(保障)名額而當選縣市議員的有嘉義縣、屏東縣、花蓮縣、嘉義市及台南市。 從1998年的選舉結果來看,當選比例最高的縣市為彰化縣,最低為澎湖縣,金門及連江縣都沒有女性當選人。有最多女性參選人的是台北縣,最多當選人的是台北縣和彰化縣的13人。 鄉鎮市長的部分,最多女性鄉鎮市長的還是台北縣(13.79%),沒有女性鄉鎮市長候選人為新竹縣、連江縣,沒有女性鄉鎮市長的有宜蘭縣、新竹縣、台東縣、花蓮縣、金門縣、連江縣。有最多女性鄉鎮市長候選人與當選人還是是台北縣,其次是苗栗縣與彰化縣。 從1998年的選舉結果來看,當選比例最高的為苗栗縣及澎湖縣的16.67%,最低為台中縣的4.76%,桃園、新竹、台南、屏東、台東、金門及連江縣都沒有女性當選人。有最多女性參選人的是台北、苗栗及台南縣的9人,最多當選人的是台北縣和苗栗縣的3人。      
+ read more
關於婦權會
關於婦權會
   近日民間婦女運動團體炮聲隆隆,主要是對於第三屆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日前召開大會所公佈的委員名單,及婦權會召集人的層級有所不滿,然婦權會功能不彰的問題其實是由來已久。       中央政府於1997年成立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的背景是,因長期以來婦女運動團體的強力要求,以及當時社會與論對執政的國民黨相當反感的情況下成立婦權會,該會一開始即號稱要跨部會協調統整發展國家婦女政策,廣納民間婦運人士的聲音與擴大參與。事實上委員會的成立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透過跨部會的橫向聯繫及協調國家整體的婦女政策,以及對於婦女權益相關預算之編列與執行做評估及監督,並且能夠研究發展婦女權益之相關議題,整體提昇全國婦女的基本人權與地位。       但從第一屆成立至今,這樣的目標還未曾達到過。不但委員會召集人一路由行政院長降低到文建會主委的層級不說,就是委員的代表性與參與度來說,都很明顯是傳統官僚體系的作風,作為委員的部會首長經常缺席,由層級低的行政人員代表出席,這些代表根本沒有決策權限,而且因為召集人的層級過低,根本無法達成跨部會協調與統整婦女政策,文建會主委無權限能指揮內政部,這是婦權會功能不彰的首要結構性因素。再者其他民間代表的委員則多是國民黨系統的團體領導人(如黃昭順與潘維剛立委的團體及女青年會),在婦運團體抗議後才勉強加入一位非上述系統的團體委員,這樣的委員組成如何能夠監督或發展女性政策呢?       作為國家最高婦女政策推展的行政院婦權會在基本結構已有嚴重瑕疵情況下,其實是無法發揮功能為全國各個不同族群、年齡、階層的女性公民改善基本權益的。除了層級過低與委員會成員組成的問題外,開會次數之低也創下紀錄,上一屆(每屆任期兩年)總共只開過一次正式委員會,這樣明白的紀錄顯示婦權會不會有何作用。然而令人稱奇的是,這些無法發揮功能的委員卻可以從第一屆(國民黨時代)到第三屆(民進黨執政)持續連任,沒有更新換血與檢討,也沒有對公眾交代該委員會的具體成效與業績,更不要說在新政府也沒提昇層級,這對已有一位女性副總統與喬釣婦女仁權的阿扁總統所組成的新政權來說,未免太諷刺了。       另外,行政院挹注給婦權會從事相關婦女權益之十億基金結果被登記為基金不得動用,只能靠孳息來推展婦女人權,婦權會所設立的基金會至今也沒有向社會交代其所孳息的金額如何運用,委員有無利益迴避呢?亦或婦權會委員是最主要的資源運用者呢?最需要幫助的女性公民到底有無自婦權會得到助益?因此未來行政院婦權會及其基金會的績效也應受社會監督,相關資源也應該要妥善規劃運用並對公眾交代才是合理。       雖然第三屆婦權會的委員名單已經正式發表聘任,但是新政府若有心要彌補過去的不足與缺失,為今之計是擴大委員人數,增加一定比例民間婦運團體之代表,且將婦權會的層級提昇,讓行政院長親自擔任召集人總理跨部會協調工作,制定年度計劃與定期召開會議,讓委員會之決策具體落實,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並將過去資金運用狀況公告社會大眾,如此方能真正使行政院婦權會發揮應有之功能,具體且廣泛改善台灣婦女的處境與權益。      
+ read more
女人相挺,改造國會-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選後分析
女人相挺,改造國會-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選後分析
  口水汜濺、紛亂不休的選舉終於結束了,民進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新黨成了泡沫。不過,這都不是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所關心的。我們在意的是,女性參政者在此次大選中的表現如何?而我們女選民們下一步又該有怎樣的集結?因此,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的發起團體:台灣女人連線、臺北市婦女新知協會、臺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終止童妓協會共同召開記者會,提出我們針對此次大選所做的選舉分析,更進一步為女人改造國會的行動吹起號角。        分析此次國會大選,我們發現女性候選人總得票數比率為13.2%,相較於女性參選的比率18.2%,女性候選人總得票率低於女性參選率,這樣的數字不禁讓人懷疑,選民對於女性候選人的支持度是否較低?不過,此次女性候選人在區域選舉中當選39人,不分區則有11人入列,共計五十人成為第五屆立法委員,在總數225位立委中,佔有22.2﹪,直逼四分至一的比例。進一步檢視各政黨區域選舉女性當選人數及比例        由上表可以發現,各政黨的女性當選率都高於四分之一,尤其是此次選舉結果整體表現相當亮眼的民進黨與親民黨,此二黨的女性當選率都突破百分之八十。由此可以證明,無黨籍女性得票數過低是造成女性候選人總得票率低於女性參選率的部分原因。而以上的數據更可以證明,輔以政黨的奧援將幫助女性的參政路走得更為順利。進一步探討選舉結果發現,在83位女性參選區域立委中,39人順利出線,當選比率為46.98%,相對的男性區域參選人的當選比率僅為:36.72%,女性參選人當選率高出男性10%之多。       綜合以上二個數據可以發現,第一、各政黨中女性參選的表現明顯優於男性,而主因在於受傳統文化影響,政黨在提名女性候選人時仍多方考量、標準嚴格,除非是非常優秀的女性,否則難以受到青睞。相對的,政黨在提名男性候選人時,就顯得較為浮濫。  第二、總體而言,無黨籍男性候選人的得票率優於無黨籍女性候選人的表現,也顯見選民對於男性參政仍持著較為認同的態度。       因此,政黨提名制度將對女性參政造成重大影響,一個對女人友善的政黨能夠鼓勵更多女人參與政治。觀察目前選舉制度改革走向,可以發現各政黨多傾向朝「單一選區二票制」進行改革。然而,一對一的對決,經驗分析得知對於女性候選人較為不利,更會因此讓有能力的女性對進入公領域卻步。因此,在短期內若無法朝向鼓勵女性參政的「單一可轉移比例代表制」進行選舉制度改革的話,「單一選區二票制」就必須輔以配套措施,也就是區域選舉與政黨比例須各佔50﹪,而在政黨提名中更須規範「單一性別不得低於百分之五十」,提名順序為男女輪替,已達真正性別平等。       綜觀此次國會大選,女性參政者不論在競選策略、選舉造勢,及選舉結果上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放眼未來,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將進行一系列的行動,包括未來選舉制度的改革,以及厚植婦女參政實力的進行,妳/你都會發現一群女人的身影,因為,唯有女人相挺,才有改造國會的可能。        
+ read more
「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緣起
「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緣起
   公元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婦女團體的好姊妹-民進黨婦女部前主任彭婉如女士,在暗夜中,身中三十七刀,默默無聲。       五年的歲月很短也很長,短到讓警方遲遲無法破案,卻也久得讓人幾乎忘了彭婉如主任是為什麼走上這死亡的不歸路!       為的是讓女人有更多發聲、參與決策的機會!是的,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名額,讓婉如贏得「彭四分之一」的美名。但她的努力堅持,卻也促使她南下高雄,為爭取民進黨內婦女參與公職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奔走,至深夜方得返回休息,卻因此成為台灣敗壞治安的犧牲品。       婉如的付出換來了民進黨黨綱明定婦女參與公職四分之一保障條款,間接促成了各政黨宣示保障婦女參與政治的空間。然而,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卻成了一道藩籬,一道政治天花板(Political Ceiling)。以前有所謂的職場天花板,顯示婦女在職場上永遠無法成為真正掌權者。沒想到,現在在公領域中,也為女性撐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政治天花板。各政黨無視女性參政者的優秀表現,屈就地方山頭、利益團體,導致今年國會大選中,女性總體參政比例,從上屆17%降到11%;甚者,本次選戰女性議題全面失聲,極少候選人提出女性政見,更常見到宣示性的敷衍點綴。       婉如的努力,曾經在政治場域中掀起一波女性參政的革命,讓女性議題、女性參政開始發聲。婉如的離開,似乎讓一切停滯,讓各政黨又走回頭路。在婉如逝世五週年的前夕,臺北市婦女新知協會、台灣女人連線、臺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終止童妓協會、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共同召開記者會,對於破案我們也許無法再期待什麼,但,我們也懇請警方檢討辦案流程,別讓更多的台灣女人遭逢與婉如同樣的事件。       此外,婦團更化悲憤為行動,發出女人的怒吼,在台灣女權日的前夕發起成立「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我們希望並呼籲所有的女性朋友、女選民都能夠站出來,加入1130女選民行動聯盟的行列,再掀女性參政新革命,我們相信,女人連線、力量無限,這一次,女人要改造政治,重建國會新文化。因為,我們要一個疼惜女人、尊重差異、多元文化的新台灣!
+ read more
2001紀念婉如五週年 台灣女權再出發
2001紀念婉如五週年 台灣女權再出發
   1996年11月30日一位婦運鬥士,也是當時的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南下爭取民進黨黨綱通過女性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卻不幸遇害,她的死震驚了全台灣社會,讓許多台灣女性產生深沉的恐懼,但也激起了眾多女性的不滿與憤怒。是什麼樣的社會讓女人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不可得?是怎樣的國家讓女人時時活在恐懼中?五年前台灣女性的怒火滿天延燒,迫使國民黨政權不得不用最快的速度通過延宕已久的性侵害防治法與家庭暴力防治法。婉如用生命為台灣女人換來兩個重要的人身安全法案,但她的遺志尚未完成。      回想當年,民進黨中央改組時,原本要將婦女發展委員會合併到組織部成為一個小組,但時任婦發會執行長的婉如力戰群雄,不但未使婦發會受到壓制矮化,甚至後來反而升格為婦女部。此一歷史紀錄並未真正受到重視,之後國民黨婦工會遇到同樣問題時,婦女團體主動幫忙去嗆聲,卻受到婦工會的阻止。此一實例即可比較出兩個政黨的優劣,更可知在政黨從事婦女工作者的主體性為何,這也是後來民進黨能夠通過四分之一條款重要的基礎。      婉如出身婦運,當時加入民進黨時曾遭遇不少誤解,但她願意親自實踐在政黨做婦運的理念,因而走出一條新的運動路線,讓婦運後輩得以繼續前進。筆者不僅感念她的具體功勞,更佩服她的遠見與胸懷。婉如生前念茲在茲的就是如何送更多優秀的女性進入權力的核心,為台灣婦女爭取平等的地位與待遇,性別保障條款只是其中的一個運動策略,更重要是如何改造政治權力結構中的父權思考。她常常鼓勵婦運後輩要勇於接受挑戰,當機會來時要積極把握,敢於承擔權力所帶來的壓力,才能更深化婦運的影響力。      因為婉如,女性參政近年來已是婦運的重大議題。回顧過去十多年的婦運,在人力、財力窘迫的情況下,婦女運動者仍然堅持理念,也不斷務實的變換策略,因而能夠略為突破父權體制與文化的天羅地網,發出女性的聲音,使得一向被漠視的女性議題、私人權力關係得以轉化為公共論述,受到社會體制正義的檢驗與保護,也使得政治團體不得不調整其組織與政策以為因應,不過其成效距婦運的理想仍相去甚遠。      以此屆國會大選來看,女性參政的情況並沒有實質突破,從上屆女性參選比例由17%下降到13%,這個結果顯示出政壇女性需要研發更有效的參政策略來突破目前的提名限制,否則女性將只被限制於某一比例之中,而難以整體改善性別政治的生態,或提升女性參政的實質內涵。以廣義的女性參政角度來看,事實上近來的選舉,女性選票已經展現決定每場大選勝負的關鍵能力,因此不少候選人為了爭取婦女選票而提出洋洋灑灑的婦女政見;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政見和計畫能否執行,當選人是否會盡力去捍衛女性的權益和福利,當選人的問政過程是否秉持兩性平權的理念,這些與女性政策能否落實都是息息相關,女選民將逐漸意識到這些細緻的問政結果是重要的投票指標,因此婦女運動團體及進步的政黨應該要更深入去耕耘基層,提供豐富詳細的資訊讓女選民評估,進修課程提升女性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才能真正贏得女性選民的支持。      同時執政者也有責任促使婦女從家庭勞務中解放出來,增加其參政的重要資源--時間,若婦女被剝除工作權、財產權、教育權,便也無從累積參政的實力。所以婦運在追求政治改革之際,也必須兼顧其他議題的並進推展,婉如所掀起的這股女性參政的革命,需要更多有理想的男性與女性一起共同投入。
+ read more